中國網河南視窗訊 據新華網河南頻道5月4日電(記者王云河)位于豫北平原的河南省新鄉縣劉莊村,昔日是當地十里八鄉有名的窮村。1952年,年僅21歲的史來賀擔任了劉莊村黨支部書記,挑起了帶領全村人治窮致富的重擔。史來賀這一干就是51年,把一個貧窮落后的小村莊搞得風生水起,成了河南乃至中國大地上的一面旗幟。
就在這塊土地上,史來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帶領劉莊人用了整整20年,投工40萬個,把劉莊700多塊高低不平的鹽堿地改造成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他和村里的群眾一道,不斷總結種棉經驗,使皮棉平均畝產達到56公斤,是當時全國平均產量的3倍,一躍成為全國農業戰線的先進典型。
進入上世紀70年代,史來賀又打起了工副業的主意,辦起了食品廠、造紙廠、淀粉廠。在那個物資緊缺的年代,這些工廠很快為劉莊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劉莊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史來賀和村班子成員反復考察,引進了高科技生物工程項目,在劉莊建設了一座以生產肌苷為主的生物制藥廠。經過此后幾年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創新,劉莊藥廠已經位列全國醫藥行業百強,年產值占到了劉莊總產值的80%以上。
與時俱進,史來賀在半個世紀的生涯中占盡先機,使劉莊的經濟發展始終走在全國農業戰線的前列。
“五十年紅旗不倒”既是說的劉莊,更是對史來賀的贊譽。劉莊始終堅持走著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始終堅持走著一條共同富裕之路。
1956年,上級要劉莊等21個初級社合并成一個高級社。深知農村情況和農民心理的史來賀認為當時成立大社的條件還不成熟,頂住壓力堅持不與別的村莊合并。
1961年,上級推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史來賀向上級要求劉莊仍堅持大隊核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讓農村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土地分不分到農戶,工廠包不包到個人?是集體走富路,還是個人奔小康?劉莊面臨著痛苦的選擇。史來賀一遍遍地學習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公報、回顧劉莊的發展歷程。他得出的結論是,分則不利,合則有力。劉莊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成立了農工商聯合社,實行“綜合經營、專業生產、分級管理、獎懲聯產”。在一片爭議聲中,劉莊人用自己的實踐證明史來賀的決斷和劉莊人的選擇是正確的。
史來賀當上劉莊村的支部書記之后,凡事總是先為群眾著想,寧肯自己吃虧不能讓群眾吃虧,成了他多年的習慣。
史來賀一直按群眾的平均水平拿工分,上級規定給干部的補貼工他一個也不要。1965年,他任縣委副書記,縣里開始給他發工資。這時候劉莊的分配水平還不高,史來賀把縣里發的工資交到村里,和村民一樣拿工分。劉莊的分配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后,史來賀又放棄了拿村里的分配,拿起了縣里的工資。有心人為史來賀制作了一份“1977年至1990年史來賀與劉莊同等勞力年收入對照表”,從中可以看出,僅這14年里,史來賀比劉莊同等勞力少收入2.5萬余元。
1976年,史來賀帶領村民自籌資金要給每家每戶蓋成獨門獨戶的二層小樓。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后,第一批新房建成了。村民們要建房出力最大、操心最多的史來賀先搬進去住。史來賀召開大會說:“搬新房先群眾,后干部。群眾中誰住房困難誰先搬?!本瓦@樣,蓋好一批,搬遷一批。直到6年以后,史來賀才和最后5戶一起搬進新居。
史來賀為了劉莊的發展,為了劉莊群眾的富裕吃了一輩子虧,換來的是劉莊群眾對黨組織的無限信賴,換來的是基層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戰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