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弼臣,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著名中醫兒科專家,人稱“小兒王”,擅治兒科多發病、常見病及小兒重癥肌無力、小兒心肌炎、兒童抽動穢語綜合癥等疑難雜癥。
我們中醫治療的方法是望聞問切,做為對兒科來講,以望診為主。因為小孩子沉于中而形于外,聞診就是比較遲,問診有很多家長問不出來,有很多小孩子在幼兒園里一放,跟家長接觸很少,所以家長對發病切脈的情況不太了解。切脈呢,小孩子因為幼小,氣血還沒穩定,見了大夫就哭,所以脈象都是亂的。所以我們中醫兒科“望”聞問切里面主要以“望”為主。
劉弼臣1925年出生于江蘇揚州,他的老師孫謹臣是當地一名著名的兒科醫生。1941年,劉弼臣來到上海復興中醫學校,這使得他有機會接觸到不同派別的許多名家,而一些學術派別的相互對立也使得劉弼臣深受啟發。
患者:這孩子三歲得了哮喘以后,一直治療不好。96年10月,我們找到了劉老這兒,在劉老這兒看了三個方子吧。吃了三個方子也就十八副藥吧,就把孩子的哮喘程度減輕,痰就少了。
我現在治療主要是在晚期,一些頑固的哮喘病例,我采取了與其他大夫不同的方法,就是采取斂肺的辦法。所謂斂肺嘛,也就是從肺論治的一個方法之一了。就是采取收斂的方法。例如用烏梅、紫菀、用五味子、這種收斂的方法。因為他喘的時間久了,肺氣就耗散,他的精力無形當中就受到損失,因此我們采取斂肺,把肺氣固攝住,這就是固本了。固了本以后,使得消耗減少,慢慢體力得到恢復,自身免疫功能也得到加強,抗病能力增強,這樣可以收到長期的效果。
患者:吃藥大概是由五月份開始的,在一開始吃的時候,我們孩子就是經常扭脖子、伸脖子、眨眼。治得挺快的,吃了一個療程之后,七服藥,脖子很少扭了,沒有這個癥狀了。我就光給他吃成藥,沒有給他吃草藥,后來又出現這種癥狀,別人說要堅持半年,我就一直給他吃草藥,現在癥狀已經沒有了,但還得堅持。
劉弼臣認為這種病是這樣的,本源在肝,病發于肺,它是有風有痰,在經絡里鼓動,所以造成不是這兒動,就是那兒動,這就形成了陽氣亢于上,陰氣靜于下,陰陽動靜失衡造成的。我們現在治療呢,一個針對它的風,一個針對它的痰,我們就必須宣肺,肺貯痰之器。肝呢就祛風,所以我采取祛風、化痰、鎮驚這種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