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河南視窗8月4日訊 據新華網河南頻道報道:(記者姚遠、桂娟)中日考古學者通過共同研究發現,距今兩萬年前,中國華北的角錐形細石核技術曾傳播至日本九州地區,該發現為研究中日古代文化交流提供了最新證據,其成果將在近期出版的日本《舊石器研究》雜志上發表。
一項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共同承擔的研究項目通過比對中韓日三地的細石器,發現其中的角錐形石核十分相似。中國華北的角錐形細石核技術形成于2.5萬年至2.0萬年前,韓國和日本本州島的該類技術均不早于這一年代。學者們結合石料類型和其他因素綜合判斷,認為中國華北細石器技術曾經朝鮮半島傳播到日本九洲地區,在這一過程中,角錐形石核技術被優先地吸收到該地的細石器文化之中。
但兩萬年前的石器技術是怎樣“遠渡重洋”傳入日本的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占揚研究員解釋說,兩萬年前,隨著末次冰期造成的海平面下降,在今天的渤海灣,黃海和東海等地區形成了陸地,這就使得中國華北的細石器技術經由朝鮮半島向日本傳播成為可能。
這項“中國細石器文化基礎研究--以河南省許昌靈井石器群分析為中心”的共同研究項目由日本學術振興會立項資助,是中國首次參與的細石器技術跨國研究。(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