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6.2平方公里的鄭州都市區該咋發展?
方案一:2050年人口1450萬,構筑“和諧生態、復合城鄉和集聚發展”的格局
方案二:由“單核心”、“多圍層”向“單主城”、“多新城”轉變
方案三:2030年,初步形成鄭汴洛復合都市區,向北與新鄉都市區聯動發展
中國網河南視窗11月4日訊 據大河網-河南商報報道:昨天,來自全國的12位知名專家齊聚鄭州,他們的任務是為鄭州都市區未來發展定位和發展戰略把脈問診。
此前,鄭州市面向社會征集的3套鄭州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方案,昨天逐一“過堂”,接受專家們的評審,今天,專家們將選出優勝方案,并以此為基礎繼續深化和優化,為鄭州都市區規劃和建設做指導。
征集
7446.2平方公里區域咋發展
要想讓鄭州都市區建設得更科學、合理,同時符合中原經濟區“三化協調”的總體要求,必須有一個空間發展戰略為前提。
為此,鄭州市提前對鄭州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方案進行了征集。
本次規劃范圍為鄭州市行政轄區,包括鄭州市區,六縣(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
規劃方案中要涵蓋都市區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發展規模,建立適應千萬級人口規模的鄭州都市的空間框架。同時,在這個框架下,統籌安排城鄉各類用地,構建系統便捷的綜合交通體系、市政基礎設施系統、生態環保系統、公共服務系統,明晰產業發展和布局,協調各功能區的發展方向等。
本次征集,共有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鄭州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3家國內知名編制機構參加,各家編制單位各自形成規劃方案。
評審
3套方案“過堂” 今天評出優勝方案
本次評審會共邀請了12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包括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司副司長張勤,原建設部規劃司司長、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常務副會長鄒時萌,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廣州市政協副主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戴逢等,他們的專業涉及城鄉規劃、交通規劃、區域經濟等領域。
昨天和今天,12位專家認真聽取方案的講解,并就有關問題向編制單位提問。之后,專家們將討論3套方案的優勢和不足,并從中選出一套方案作為優勝方案,形成專家意見,之后,優勝方案編制單位將向鄭州市主要領導匯報。
方案1
2050年都市區人口1450萬
構筑“和諧生態、復合城鄉和集聚發展”格局
2050年都市區人口1450萬
規劃顯示,到2050年,都市區人口1450萬,空間結構按照“和諧生態、復合城鄉和集聚發展”的格局安排。
和諧生態要使都市區城市發展空間融入綠意盎然的自然生態基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復合城鄉,都市區東部,以主城為核心,聯合西部、東部、南部新城、新鄭衛星城,形成合縱連橫之勢,為都市區緊湊發展區域。同時,西南部山地丘陵區,結合現狀,延續散點布局模式,構筑鞏義、登封、新密三座衛星城,實現城市與生態空間的和諧共生。
集聚發展方面,則依托隴海、京廣兩大城市發展軸和西南向城市發展帶,形成8個城市功能區。實現交通網絡、服務網絡、生態網絡全覆蓋。
此外,在綜合交通規劃方面,將以新鄭國際機場為核心,登封機場、上街機場和萬灘機場為輔助,構建區域航空體系。此外,規劃布局機場城際軌道樞紐站,增加規劃新鄭機場至商丘、尉氏、太康、周口的城際鐵路。規劃建設機場高速聯絡線,鄭東高速、西南繞城高速北延線,形成完善的高速公路輻射網絡。還將構建以新鄭州站為中心站,滎陽、官渡為輔助站的高鐵樞紐體系。同時,規劃在都市區設置3大貨運場站,分別是侯寨編組站、鄭州集裝箱中心站、九龍零擔站。
在產業布局方面,將構筑一心(都市區現代服務業發展核心)、三走廊(鄭汴產業走廊、鄭洛產業走廊和鄭許產業走廊)、四板塊、二十產業集群的都市區產業空間結構。
方案2
2050年全面建成鄭州都市區
由“單核心”、“多圍層”向“單主城”、“多新城”轉變
2050年全面建成鄭州都市區
將鄭州都市區范圍擴展到市域,打破行政界限,形成都市區緊密協作區-都市區-都市區核心區三個空間層次。
其發展目標為:近期(2020)建設以便捷交通為紐帶,以綠色生態為基礎,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設組合有序、優勢互補、整體協調的現代化大都市。遠期(2030)則把鄭州建設成為全省和中部地區強大的集聚和輻射中心、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全球城市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城市。遠景展望至2050年,全面建成鄭州都市區,使其成為重要的國際區域性中心城市。
在產業發展戰略方面,堅持生態價值觀,將其打造成中部地區金融中心和陸港中心,區域性的總部基地、全國信息中心,全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近期發展策略為:強化提升第二產業,積極拓展第三產業,優化發展第一產業。中遠期產業發展戰略為:構建以第三產業為主導、以第二產業為基礎、第一產業現代化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主要包括綠色都市農業、高端創新產業集群、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群。
在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方面,由“單核心”、“多圍層”向“單主城”、“多新城”轉變,空間拓展方式,則由“填充式蔓延”向“集中外拓、組團推進”發展。
交通支撐體系方面,對原有路網進行提升,梳理原有道路,建構多層次的都市區道路交通體系,交通盡量從中心區外圍疏導,減少其對城市的影響。通過環形放射式的高速路網實現分離與疏散,通過組團式結構相結合的主干路網,實現各組團內部交通組織,為鄭州都市區空間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方案3
2030年形成鄭汴洛復合都市區
打造“一帶兩翼、兩核多組團”空間結構
2030年形成鄭汴洛復合都市區
鄭州都市區的發展定位為:打造國家重要的區域增長極和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核心區和中原經濟區的龍頭,國際旅游文化中心。發展目標為:2015年,初步形成以鄭州中心城區為中心市,以市轄各區為外圍縣的都市區空間單元。2010年,以鄭州為中心,市域轄縣為外圍縣的都市區進一步完善,鄭汴一體化發展水平提高,鄭汴復合都市區基本形成。2030年,初步形成鄭汴洛復合都市區,向北與新鄉都市區聯動發展,以鄭州為中心的復合都市區成為中原經濟區的核心板塊和中部崛起的戰略支撐區域。
在空間發展戰略方面,將打造“一帶兩翼、兩核多組團”的空間結構。其中一帶為隴海經濟帶;兩翼為黃河生態保育帶和登封少林、新鄭黃帝故里國際文化發展帶;兩核為中心城區和鄭東新區。還要重點打造6城(航空城、新鄭新城、中牟新城、鞏義新城、新密新城、登封新城)和10組團(宜居教育城、宜居健康城、宜居職教城、新商城、宜居商貿城、金水科教城、惠濟高端服務新城、二七新城、先進制造業新城、高新城)。
產業布局則將打造雙心(鄭州老城區和鄭東新區)、一帶(鄭州-滎陽-上街-鞏義-中牟的產業發展軸,以此打造鄭汴洛工業走廊)、兩翼(鄭州-新密-登封發展軸和鄭州新鄭發展軸)、多組團格局。
|